2020年春季,新冠疫情席卷全国,我国血液制品在疫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表现亮眼。作为一个“血荒”的国家,由于技术落后,我国近年来在食品、药品以及血液安全溯源上依然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
我国血液制品生产始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根据我国血液制品行业的重大事件可以看出,我国血液制品行业经历了从早期技术封锁的自主探索阶段到改革开放后粗放发展、逐步规范,并随着监管手段不断严格,行业进入存量竞争、严格监管的阶段。社会对输血安全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这也意味着对血液质量有密切相关的血液冷链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血液管理呼唤更安全、更有效、更智能的技术手段。避免血液“浪费”!
血液冷链监测系统是一套用于血液及各种血液制品储存和运输的系统,其主要的目的是保证献血者血管到输血者的血管过程中血液的质量,降低血液报废率。血液冷链监测系统对采血至输注的“从血管到血管”全程进行监测,科学有效地管理血液各关键环节,提高血液利用率。
对于血液冷链监测系统来说,核心就是温度的控制,血液及血液制品与一般药品不同,是抢救患者生命的特殊药品。当血液处于体外环境时,为保存生物活性,其各种成分都需要不同的储存温度。运输全血及红细胞类血液成分(不包括冰冻红细胞),应维持在2-10℃;运输冰冻血液、冷沉淀,应维持在冰冻状态;运输血小板,应尽可能维持在20-24℃;运输冰冻红细胞,应维持在-5℃或者以下温度。
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贮血设备及运输工具温度的监控(设备包括自采集开始到输血结束全过程所需要的安全贮存、运输存的所有设备),传统的贮血设备温度监控需采用人员观察,手工记录的方式费工而繁琐,记录人随意性比较大,缺乏有效监管,对血液的质量存在安全隐患。实行所有贮血冰箱温度网络实时监控,所有贮血冰箱温度数据、报警通过专用网络定时发送至值班监控室,温度超限报警可以及时得到处理,有效地保证了血液在冷藏过程中的安全;加强血液运输过程冷链控制是保证血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人员、运输过程管理(包括血液的包装及运输过程的温度控制),必须对血液产品在规定以外所采取的措施制定相应的程序,对运输条件加以控制。经常对血液质量进行控制监督和检查,保障血液运输质量。
血液贮藏和运输过程冷链是稳定性较差的环节,强化冷链管理确保血液质量至关重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建设血液冷链监测系统,对血液的运输监管具有强大的意义。